麻豆在线观看国产精选视频内容-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-麻豆国产av

首頁
>新聞資訊>綜合報道
高質量打造武漢城市“新動脈”——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四期工程建設側記

  春光明媚,萬物生發,正是奮斗好時節。在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承建的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四期工程建設現場,“行穩號”盾構機自3月11日始發以來,正在進行緊張的盾構掘進施工。建設者們正以創新驅動為引擎,攻克地質與環境雙重挑戰,高質量打造城市“新動脈”,鑄就武漢地鐵建設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。

  破解“地下迷宮”復雜地質難題

  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四期工程全長16.2公里,工程貫穿漢陽四新、武昌白沙洲片區,下穿長江、串聯高鐵樞紐,是重要的軌道交通動脈。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承建的土建工程第四標段線路長約1.7千米,建設范圍為梅林站至四新大道站共2站2區間的土建工程。



  該工程全線為地下線,需穿越市政管線密集區、軟土地層及多座橋梁樁基,施工難度堪稱“地下迷宮”。面對復雜地質條件,項目部團隊依托智能化裝備與創新工藝,實現了安全高效掘進。

  項目部負責人白文博介紹,芳草路站至梅林站區間右線盾構任務由國產土壓平衡復合盾構機“行穩號”承擔。該設備開挖直徑6.44米,總重535噸,主驅動功率達945千瓦,集地質適應性強、智能化監測、節能環保于一體。

  針對區間內需側穿鳳凰東路橋樁、下穿總港水渠等風險源,盾構機搭載實時參數分析系統,動態調整掘進速度與姿態,確保隧道軸線誤差控制在毫米級。

  針對施工現場吊裝口與出土口間距狹小的問題,項目部創新采用“小分體始發”技術,將盾構機臺車分段并通過延長管線連接,既保障了設備功能完整性,又解決了場地受限難題。 

  直面城市建成區的“穿針引線”

  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四期工程的建設,不僅需應對復雜地質,還需在密集城市建成區中“穿針引線”,施工團隊以精細化管理和技術攻關交出了高分答卷。

  芳草路站至梅林站區間隧道拱頂覆土最淺僅10.21米,且存在平面曲線半徑1000米的轉彎段。項目團隊采用定制楔形管片,嚴格把控拼裝精度,并引入智能監測系統實時糾偏,將沉降風險降至最低,實現了高風險區段的精準穿越。



  四新大道站緊鄰四新明渠與新區公園,施工過程中,項目部精心籌劃,將車站周邊現有綠植及臨建融入現場布置中,盡量減少綠植及臨建的拆除量,倡導綠色施工。同時,工地配備壓濾系統,通過凈化污水,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,保護土壤、水體和生態系統。

  當前,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工程全線6座車站同步推進,2000余名建設者晝夜奮戰。以芳梅區間為例,盾構以“每天12環”的速度推進,在確保施工安全質量的同時,將單環拼裝時間壓縮至65分鐘內,推動施工效率提升30%以上2025年實現全線洞通目標奠定堅實基礎。

  項目實施一年以來,項目部克服了渠道改遷、征地拆遷、管線遷改、橋梁破復等諸多難題,實現了全線首個全面打圍、首個開始車站主體施工、首個具備盾構始發的標段等目標,獲得業主單位高度認可。

  智慧賦能打造地鐵建設新標桿

  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四期工程將數字化、智能化貫穿建設全過程,樹立現代化標準化地鐵工地范本。 

  項目部通過BIM技術構建車站三維模型,施工進度與風險點實現可視化,技術人員可提前模擬管線遷改、結構拼裝等環節,優化工序銜接。



  工地入口設置人臉識別與智能監控系統,班前講話平臺播放一線作業人員與家屬進行安全親情連線視頻融入“親情安全管理”理念,營造安全管理文化氛圍。

  針對高風險作業,紅外線防侵限報警裝置實時監控吊裝設備與橋梁安全距離,實現“零事故”目標。

  通過實物模型展示防水層鋪貼、鋼筋綁扎等工藝標準,工人可直觀掌握技術要點。地連墻成槽垂直度、混凝土灌注質量等關鍵參數全程數字化記錄,確保施工質量可追溯。

  爬過道道坎,闖過道道關。在這場與時間賽跑、與地質較量的工程中,項目部建設者們堅持干字當頭,奮發有為,以科技為矛,以智慧為盾,攻克重重險阻,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,讓這條地下長龍,正承載著千萬市民的期待,向著通車目標穩步掘進。